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

經濟15-03物價、幣值與貨幣數量學說

15-3.1物價與幣值之關係

幣值

貨幣價值的簡稱,即貨幣購買力,為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財貨數量。

公式

貨幣價值(貨幣購買力)1÷物價水準P

說明

貨幣價值與物價水準呈反方向同比例關係。物價水準愈低,貨幣購買力愈大,貨幣價值愈高。

 

15-3.2貨幣數量學說(Quantity Theory of Money)

15-3.2.1現金交易說(Cash Transaction Theory)

提出者

費雪(Irving Fisher)

論述

1.強調貨幣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。

2.基於「一手交錢,一手交貨」原則,在某一期間,整個社會支付的貨幣流通總值,必等於所有財貨的交易總值。

公式

MVPTPY (交易方程式、費雪方程式)

M:貨幣供給量MS,交易過程中貨幣流通數量。

V:貨幣流通速度,即貨幣在某一期間內平均轉手次數。

P:物價水準。

T:某一期間內財貨交易總量。

Y:實質國內生產毛額,即實質所得(實質產出)

MV:某一期間內支付的貨幣流通總值,即社會總支出(總需求)

PT:某一期間內所有財貨的交易總值,即社會總供給。

PY:名目國內生產毛額,即某一期間內的名目所得。

說明

1.假設V與社會制度、交易習慣有關,短期內不會改變。

2.假設T是充分就業下的財貨交易總量,短期內不會改變。

3.MP同方向同比例變動,即MS↑→P↑。

 

15-3.2.2現金餘額說(Cash Balance Theory)

提出者

馬歇爾(Alfred Marshall)提出論點

皮古(Arthur Cecil Pigou)建立理論體系

羅伯遜(Dennis Holme Robertson)提出方程式

論述

1.強調貨幣具有價值儲藏的功能,現金餘額的變化是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。

2.分析人們對貨幣需求的動機,以貨幣需求為中心。

3.現金餘額:社會大眾為應付日常所需而留存的貨幣。

4.人們願意保有的貨幣數量,必定與所有財貨的交易總值呈一定比例闗係。

公式

MdKPTKPY (現金餘額方程式、劍橋方程式)

Md貨幣需求量,即實質現金餘額。

K:現金餘額占所得的比例,也是保有貨幣時間的長短。

P:物價水準。

T:某一期間內財貨交易總量。

Y:實質國內生產毛額,即實質所得(實質產出)

PT:某一期間內所有財貨的交易總值,即社會總供給。

PY:名目國內生產毛額,即某一期間內的名目所得。

說明

1.假設K受利率與制度的影響,短期內不變。

2.假設T是充分就業下的財貨交易總量,短期內不會改變。

3.MdMdP同方向同比例變動,即Md↑→P↑。

 

※整理:現金交易說與現金餘額說之異同

學說

現金交易說

現金餘額說

學派

古典學派

新古典學派

提出者

費雪

馬歇爾、皮古、羅伯遜

公式

MVPTPY

MdKPTKPY

探討角度

貨幣供給面

貨幣需求面

強調功能

交易媒介

價值儲藏

MP

M↑→P↑,同方向同比例變動

M↑→P↑→貨幣價值↓

KV

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SMd

  [MS(1÷V)×PY](MdKPY)

  K1÷V (kV互為倒數)

 

15-3.2.3現代貨幣數量學說-重貨幣數量學說

提出者

傅利曼(Milton Friedman)

論述

貨幣需求是所得、財富、利率和預期物價膨脹率的函數,認為短期內貨幣供給增加,可能會使實質產量增加;但長期,貨幣供給成長率等於物價膨脹率。

強調真正影響貨幣需求是恆常所得(Permanent Income)恆常所得與貨幣需求呈正比。

人們財富愈多,貨幣需求愈多。

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為利率或其他資產報酬率。

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質貨幣需求呈反向闗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